医院MIS信息化系统扯皮三人组

发布时间: 2025-09-03 10:01:34

医院信息科、厂商工程师、临床医生,这三拨人凑在一起,就像三股绳,拧得紧了是缆,拧得松了是鞭,抽谁身上都疼。表面上大家一个战壕,背地里谁都觉得对方是猪队友。信息科骂厂商“卖完系统就跑路”,厂商嫌临床“提需求都提不明白”,临床又嫌信息科“只会关机重启”。

其实谁都明白,他们的战斗早就不新鲜,但谁也舍不得退场,因为一退就露馅:谁离了谁都不好使。于是大家继续演,演得咬牙切齿,还得在群里发“感谢配合”。

扯皮第一组——信息科:临床操作错误怪系统不好用,培训坐不到三分钟,用起来,这不会,那不会,只会打电话催。厂商永远在路上,需求永远在改,预算永远不够,问题永远不是厂商,处理个问题还得跪着。

扯皮第二组——厂商工程师:时间没有早中晚,都是医院的,随叫随到,需求整改流程总是ABA(改了又改回去),被当着信息科的人使来唤去,甲方乙方搞不清,医院不能惹,公司惹不起,熬不完的夜,写不完的SQL。

扯皮第三组——临床医护: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都是系统的错,培训不参加,操作不规范,问题不会处,需求一大推,合理没几个,会吐槽、会要求、会告状,就是不会认个错。

01
信息科:上面压,下面催,中间跪

信息科在医院里的地位,说好听点是“信息化中枢”,说难听点就是“背锅侠”。上头要成果,下头要稳定,中间还得伺候厂商。系统崩了,院长一句“信息科干什么吃的”;医生开不了医嘱,护士一句“信息科又搞什么鬼”;厂商补丁打不上,工程师一句“操作系统太老了”。信息科的人每天上班像开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雷是谁埋的。

他们最怕的不是系统坏,而是“需求”两个字。临床一句:我们科想加个功能,听起来轻飘飘,落到信息科头上就是通宵改配置、写脚本、测流程,最后还可能被一句: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打回原形。信息科的人不是不想干,而是干了也落不下好。他们就像家里的老二,老大是临床,老三是厂商,自己夹在中间,挨打最多,糖最少。

更惨的是,信息科还得装专家。领导一问“这系统能不能上”,明明心里没底,嘴上还得说“技术上可行”,潜台词是“不行”。他们背的不是服务器,是整座医院的焦虑。每天一睁眼,群里全是“系统打不开”“报告出不来”,回慢了就被截图挂院群,比病历被医保扣款还刺激。

信息科的人也有脾气,但不敢发。发多了,临床说你拽,厂商说你难搞,领导说你态度不端正。于是他们学会了“嗯嗯,好的”“马上处理”,把脏话咽进肚里,把血压压在血管里。

02
厂商工程师:卖的是系统,卖身的是服务

厂商工程师看起来风光,背着笔记本电脑,大谈智慧医疗,其实心里比谁都虚。他们卖的是一套系统,卖身的是一辈子的服务。医院一句“系统卡”,他们就得连夜打车往医院跑,跑到一半还可能被打电话说“又不卡了,你回去吧”。

他们最怕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需求变更”。临床今天说要A,明天说要B,后天又改回A,还怪厂商“怎么不早说”。工程师心里骂娘,脸上还得赔笑,毕竟合同里写着“提供终身技术支持”。他们不是不想拒绝,而是拒绝一次,下一次招标名单里可能就没自己了,代价可能是丢饭碗。于是只能一边修系统,一边修自己的脾气。

最憋屈的是,医院把他们当万能钥匙。打印机卡纸找他们、网络掉线找他们、甚至电脑没声音也找他们。他们解释“这不是我们系统的问题”,临床一句“你们和信息科不是一伙的啊”,直接噎死。久而久之,工程师学会了闭嘴,先远程看看,实在推不掉再动身,动身前还得在群里发“正在路上”,配上定位,证明自己不是摸鱼。

他们也想过撂挑子,但想想房贷、想想娃的奶粉钱,忍了。忍到最后,连做梦都在回消息:“您重启一下试试。”

03
临床医护:不会用是假,用错才是真

临床医生看起来是医院的主角,其实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不是故意刁难信息科,也不是故意折腾厂商,他们只是怕死——怕病人死,怕自己死,怕职业生涯死。

一个新系统上线,医生最怕的不是不会用,而是“用错了”。开错药、下错医嘱、漏掉检查,哪一个不是人命关天?他们不是不想学,而是没时间学。一个门诊医生一天看几十个病人,连上厕所都得掐表,哪有空研究新系统的“隐藏功能”?

临床的需求看起来多变,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别让我加班,别让我出错,别让我背锅。他们不是不讲理,而是讲理的前提是“先保证我不死”。可惜这个前提,信息科和厂商往往听不懂。

临床最烦的是“培训”。厂商讲两小时,医生记住三句话:账号怎么登、密码怎么改、出错了找谁。剩下的全忘,不是笨,是真没空。病人排队到走廊,领导在后面催效率,谁有心思听你讲“系统架构”?

临床医生最恨的一句话是“你们不会用”。他们真的会背所有药名、记得所有剂量,却搞不定一个弹出窗口,不是蠢,是系统设计反人类。他们要求不高:别让我点七层菜单找输血记录,别让我输密码像解密核武器,别让我在抢救时还要研究“高级查询”。就这么点要求,实现起来比登天还难。

04
三方的死结:各有各的"道理"

信息科说:我们人力有限,系统稳定优先。厂商说:需求得按合同来,变更得加钱。临床说:病人等不了,系统得马上好用。

三方都在讲道理,但三方的道理不在一个频道。信息科的“稳定”是技术逻辑,厂商的“合同”是商业逻辑,临床的“马上”是救命逻辑。三条平行线,永远找不到交点。

更惨的是,这三方还都觉得自己最委屈。信息科觉得自己是“技术民工”,厂商觉得自己是“乙方孙子”,临床觉得自己是“一线炮灰”。大家都在演苦情戏,观众却只有院长和病人,偏偏这两个观众最没耐心。

有时候信息科也想硬气一把:不就是个系统,崩就崩了!可一想到院长那张脸,秒怂。厂商也想拍桌子:再改需求就加钱!可一想到回款,秒跪。临床更惨,想罢工?病人躺那儿不动,你动一个试试?于是三方继续拉扯,像三头驴拴一根绳,谁也跑不了,谁也别想好过。

05
黑色幽默:问题不是问题,是"特色"

医院信息化的问题,说到底是“特色”的问题。别的医院是“先标准化再个性化”,我们是“先个性化再标准化”。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科室都有自己的“习惯”,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偏好”。

厂商的系统本来是按标准做的,结果被医院的“特色”改得面目全非。信息科本来想按标准推,结果被临床的“习惯”逼得步步后退。临床本来想按标准用,结果发现自己的“偏好”根本装不进去。

于是形成了一个怪圈:越改越乱,越乱越改,最后大家都忘了“标准”长什么样,只记得“上次是谁改了我的系统”。

最魔幻的是,每次出问题,三方都能找到理由。信息科说“医院太特殊”,厂商说“需求太奇葩”,临床说“系统太垃圾”。领导听完总结:你们要加强沟通。怎么沟通!三方语言都不通,信息科说端口,厂商讲模块,临床只关心能不能开医嘱,鸡同鸭讲,越讲越火。

久而久之,大家悟了:问题不是问题,是“特色”。就像医院食堂的菜,咸了是“地方口味”,淡了是“健康饮食”,反正总能圆回来。扯皮扯到最后,连自己都信了:不是我们无能,是敌人太狡猾。

06
尾声:扯皮不是病,是命

扯皮扯了这么多年,大家都累了,但谁也停不下来。因为这不是技术问题,这是生存问题。信息科不扯,院长觉得你没干活;厂商不扯,医院觉得你没服务;临床不扯,病人觉得你没本事。

扯皮成了医院的“慢性病”,治不好,也死不了。大家一边骂,一边干,一边干,一边骂。骂到最后,连自己都忘了到底在骂什么。

有人说,医院信息化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九十分扯皮”。这话难听,但真实。技术可以升级,管理可以优化,扯皮却像野草,春风吹又生。所以别问什么时候能不扯皮,问就是下辈子。这辈子,大家凑合过吧。

其实大家都清楚,这破事没解。信息科想招人多给预算?院长说“先创收”。厂商想按合同办事?医院说“先救命”。临床想系统人性化?厂商说“先加钱”。

于是大家继续混,混到需求自然而然忘掉,混到系统换代,混到新一批人接班,继续骂,继续改,继续扯,谁也别想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