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eye与智慧水利
(1)大温差、多沙尘天气等恶劣环境,使得每年有效施工时间较短,工程建设战线长,工程进度把控要求高;
(2)坝址河谷狭窄,主河道最窄处宽度仅为20米至40米。且岸坡高陡,各作业面和道路在不同高程上多级层叠,设计难度高,施工组织难度高;
(3)面板堆石坝高达233.5米,其垂直高度比目前世界已建的最高面板坝水布垭大坝还要高出0.5米,且填筑标准高,覆盖层深厚,基础处理、碾压等工艺要求高;
(4)工程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实施,设计、建设、运营、移交各阶段衔接更紧密,工程建设信息收集、归纳、整理等工作更显重要。
为克服这些不利条件,在建设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开展施工可视化布置,优化工程安全、质量、进度管控,打造基于BIM的全链条智慧建设管理平台,提升工程建设质效。
项目基于“骨架+参数化”的方法快速构建施工阶段各专业BIM模型,进行碰撞检测、工程量统计、三维出图等,在此基础上进行BIM模型深化及切分,开展了可视化展示、建设管理、专业施工等应用。
可视化应用
基于BIM构建通用可视化服务,为参建各方提供虚拟可视的工程。实现Web端+移动端+L屏的多端全方位联合展示。
面向领导决策层建立一张图,实现建管数据与BIM模型挂接联动,支持安全、质量、进度等专题看板,为管理层宏观掌控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依据。
(1)用BIM管质量
结合单元工程BIM模型,构建“设计精细化交底-质量检查-试验检测实时监督-在线质量评定-工程验收统计”的全流程、体系化质量管控功能应用。
在设计交底层面,将交底材料与BIM模型构件关联,形成基于BIM的设计交底资料库;以BIM和三维地貌为基础,并结合设计参数、图纸、文档、工艺仿真等,准确为施工人员表达设计意图。
在质量检查层面,以BIM为定位开展质量检查计划、检查记录、质量消缺的全流程管控工作;将质量检查结果与BIM模型关联,可在模型上查看质量问题的分布状况。
提供试验检测全过程监督功能,以单元工程BIM模型为依托,开展在线质量评定,用BIM模型归集试验检测过程数据、质量评定表等,实现多层级的质量统计和多维度的可视化追溯。
(2)用BIM管进度
将BIM、WBS及施工进度相结合,构建集计划制定、进度反馈、对比分析、进度预警于一体的进度管理功能体系,有效把控工程进度
将切分的BIM模型与WBS关联,实现进度计划预演及实际进度模拟。基于BIM模型进行进度对比分析,可视化表达进度偏差,实现对关键任务滞后的预警。
(3)用BIM管HSE
以BIM为核心,融合移动应用填报、现场监测监控、倾斜摄影等数据,建立施工现场的数字孪生场景,全面掌握现场人员、设备、环境动态。以BIM为归集,执行安全检查闭环流程,将问题精确定位,责任落实到人。将危险源评价结果与BIM定位相结合,基于GIS+BIM场景自动生成安全风险空间四色图,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受控。
(4)用BIM管文档
将BIM作为各类业务文档的汇聚点,对参建各方提供文档管理统一入口,方便文档共享。通过文档返溯业务流程及表单,实现管理过程全链条跟踪。与档案管理系统互通,实现文档一键入库。
专业施工应用
项目开展了智能碾压应用,构建大坝碾压三维监控场景,实现碾压过程的虚实映射与可视化展示。基于北斗技术,创建碾压施工过程的数字驾驶舱环境,为操作人员提供操作引导,便于碾压过程的主动纠偏。
以各层各分区碾压仓面为单元,基于BIM实现各碾压参数的实时监控和二、三维表达,为验收提供可视化依据,降低旁站监督压力、减轻资料整理的工作量。
创新亮点
02BIM模型“一模到底”
03五联动控制建管体系
04应用模式1+N辐射
应用心得
在BOT模式下,本项目注重数字化建设与项目管理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和流程,实现了对项目建设的全面监控和管理。同时,加强了政府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提高了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通过强化“数”治思维,释放数字活力,将BIM、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与玉龙喀什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进度等核心业务深度融合,智能分析建设进度并识别偏差要因,预判及消除质量隐患,全面监督及促进安全生产,实现工程从“人找人”到“信息找人”、从“事后复盘”到“事前预演”的管理模式转变。
目前,玉龙喀什水利枢纽工程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的效率和精度,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