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无人机4G/5G图传smarteye
2017年的某一天,美国在叙利亚的特种部队遭遇了一个意外的难题:他们手中的大疆无人机突然无法起飞。经过彻底的排查,无人机本身并没有质量问题,而是由于大疆公司对其固件进行了升级,同时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些战区新设为禁飞区。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大疆一贯遵循的原则是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麻烦。在每次固件升级时,大疆都会新增一些禁飞区,无论是叙利亚和伊拉克的部分地区,还是其他可能带来麻烦的地点。然而,这一决策在美国陆军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特种部队感到困惑:没有了大疆无人机,他们该如何执行任务?陆军司令部同样感到不安:自己部队在作战任务中使用中国生产的消费级无人机,这究竟算怎么回事?AIoT万物智联,智能安全帽生产厂家,执法记录仪生产厂家,智能安全帽、智能头盔、头盔记录仪、执法记录仪、智能视频分析/边缘计算AI盒子、车载DVR/NVR、布控球、室外高精度定位RTK/室内高精度定位UWB/蓝牙信标定位、智能眼镜、智能手电、无人机4G/5G补传系统,多源视频融合~融合通信~安全生产管控平台~大型可视指挥调度平台VMS/smarteye 。
美国陆军随后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大疆无人机在美军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从爆炸物处理到测绘,从决策训练到侦查实验,几乎无所不包。仅美国陆军航空工程局就针对大疆无人机发布了300多个适航认证,这表明大疆无人机产品在安全标准、性能、操作能力和可维护性方面得到了美国陆军的广泛认可。值得注意的是,这还只是陆军的数据,其他军种使用大疆无人机的情况,以及各部门和个人自费购买大疆无人机的数量,尚不得而知。自这一情况被媒体曝光后,大疆随即成为了美国特别关注的对象。
2017年,美国陆军以国家安全为由,全面禁止了大疆无人机的飞行。到了2018年,禁飞令扩展到了整个美军。2020年,大疆被列入美国商务部的出口管制名单。到了2023年,所谓的“大疆禁令”进一步扩展到了联邦政府和一些州政府。面对美国的这一系列措施,大疆表达了其无奈之情:大疆从未鼓励将无人机用于战地飞行,而是一直倡导和平使用。大疆对于美国的一系列禁令表示,这无异于在家中静坐却突然天降大锅,大疆一直热爱和平,却遭到无端的指责和加码的禁令,这是否还有公道可言?同时,成千上万依赖大疆无人机为生的美国商业用户也感到困惑和不满,他们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没有了大疆,他们该如何继续自己的工作?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在无人机领域,大疆是如何从一个行业巨头成长为不可替代的存在。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电机、芯片和锂电池等电子零件的成本大幅降低,这直接推动了消费级多轴无人机市场的爆发。自2009年以来,大量以娱乐航拍和游戏对战为卖点的多轴无人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这些产品背后,主要是两类公司:一类是缺乏无人机研发背景和能力,但市场嗅觉敏锐,擅长抓住机遇;另一类则是缺乏消费品设计经验的航模作坊,但他们手中握有相关技术,大疆最初就属于这一类。这两类公司的优缺点非常明显:前者能够快速投产,市场营销力度大,但缺点在于缺乏核心技术,导致其生产的无人机只能用于娱乐,每次飞行都可能是最后一次;而第二类公司虽然技术过硬,能够制造出真正能飞、且飞行稳定的无人机,但缺点在于操作复杂,对普通人来说不太友好,同时缺乏商业化经验。尽管大疆属于第二类,但它却拥有几个非常鲜明的亮点:
1. 技术起点高。大疆的创始人兼CEO汪滔,自小对航模充满热情。在香港科技大学就读期间,他师从中国机器人研究权威李泽湘教授,专注于无人直升机的技术难题,开发出了具有自主悬停能力的飞行控制系统。到2009年时,大疆的飞控系统已在行业内以其最高稳定性、最多适用机型、最小巧体积和最轻重量而著称,并且完全闭源,这为大疆后来建立专利壁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人才水平高。尽管大疆早期的业务只是航模作坊级别,但其招揽的人才却是顶尖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汪滔的导师李泽湘教授。李教授在学术界和创业界都有着广泛的资源和人脉。作为大疆最早的大股东之一,他为大疆招揽了大量来自港科大和哈工大深圳校区的人才,其中一些人成为了大疆最核心的研发力量。此外,李教授还邀请了行业内的领军人物为大疆提供支持,使大疆拥有了令人羡慕的研发实力。
3. 市场嗅觉灵敏。根据上述分类,大疆明显属于后者,即从专业航模起家,技术实力雄厚,但之前并未涉足商业化产品。与那些急于抢占市场的同行不同,大疆或者说汪滔本人非常有耐心,坚持在两条产品线上做到极致。一条线是消费级无人机,代表作是“精灵”系列1、2、3代。精灵1解决了消费级无人机整机一体化的问题,实现了开箱即飞的便捷体验。精灵2解决了消费级无人机搭载运动相机的问题,实现了低成本娱乐航拍。精灵3则实现了消费级无人机与高清摄像头的无缝集成,用户开箱即可拍摄4K高清视频。
另一条线则是影视行业专业航拍领域。代表作是“禅思”云台和“筋斗云”无人机。禅思云台解决了专业摄像机的防抖和增稳问题,而筋斗云无人机则提升了机动性和载重能力。这两者的结合取代了有人驾驶直升机航拍的大部分应用场景,是无人机产品首次进入专业领域,并彻底改变了该领域的游戏规则。
4. 成本优势巨大。大疆位于世界电子制造中心——深圳,享受着全球最低的电子零部件生产成本。但大疆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实现了芯片以上所有零件的自主设计和自主生产。这一成本优势使得中国以外的无人机制造商难以与大疆在价格上竞争,国内的制造商虽然也能生存,但利润率难以与大疆匹敌。
得益于这四大亮点,到2014年,大疆已经牢固占据了全球消费无人机市场超过70%的份额,年销售额突破5亿美元,利润率接近25%,表现出极强的盈利能力。大疆的成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大疆的高利润率使得资本界认为,即便是出现大疆2.0之类的公司,也有望获得丰厚的回报。无人机作为快速消费品,不仅用于娱乐和拍摄,还渗透到了其他专业领域,市场前景十分乐观。自2014年起,无人机概念变得炙手可热,创业团队、上市公司、投资人纷纷涌入这一领域。那一年的无人机市场狂热至极,一个与无人机相关的APP,仅凭一份PPT就能吸引数百万美元的投资。即便是那些实力不强的公司也能获得资金,更不用说大疆这样的行业领头羊了。早在2013年,大疆就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首轮融资。而从2014年开始,大疆的老对手们,如极飞科技、昊翔等,也陆续获得了大量投资。极飞科技获得了2000万美元,昊翔不仅获得了6000万美元,还得到了投资方Intel提供的芯片支持。2014年成立的亿航智能,一开始就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投资。可以说,无人机市场的资本热潮中,资金的涌入和竞争对手的崛起,标志着新一轮技术竞赛的开始。这一轮,大家竞争的焦点是机器视觉。
机器视觉,顾名思义,是指机器“看见”周围世界的能力。具体来说,它涉及到各种传感器,包括光学摄像头、不可见光传感器、热成像传感器、雷达等。机器视觉的核心在于“看得见、看得清”,在解决了这一问题后,通过软件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就可以实现识别、跟踪、测量和检测等任务。目前大热的自动驾驶就是机器视觉应用的众多领域之一。在无人机领域,机器视觉的意义也类似。例如,如果无人机能够识别建筑、地形和障碍物,它就能实现自动避障。相应地,无人机就可以按照预先规划的路线执行巡逻任务。如果无人机能够识别一个人并持续跟踪,那么它就能实现自主跟随和环绕拍摄。这种能力在航拍上的应用,就如同拥有了一个专属摄影师。如果应用于军事领域,那么它就是名副其实的“天眼”。因此,机器视觉不仅能让消费级无人机变得更智能、更易操作、更有趣,还能让无人机进入更多行业,并永久改变这些行业的游戏规则。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后,无人机的应用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的潜力甚至无法用金钱估量。在这个时间点上,大疆也迎来了久违的挑战。那么,挑战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消费级无人机市场。2016年5月,在亚洲电子消费展上,老对手昊翔在大疆之前发布了全球首款具有自动避障和跟踪拍摄能力的消费无人机——台风H。昊翔是那家获得了Intel 6000万美元投资的无人机公司。在国内也颇有名气,否则也不会引起Intel的注意。Intel的动机并不单纯,它不仅提供了资金,还提供了运算芯片和一套3D视觉方案,目的是通过与昊翔的合作进入这个火热的市场。可以说,昊翔+Intel的组合在纸面上实力强大,可以说是来势汹汹。同行们也在观望,想看看芯片制造商的降维打击是否有效,昊翔借助外援是否能够崛起,能否从大疆手中夺走一些市场份额。然而,当大疆在同年11月发布了同样具备自动避障和跟踪拍摄能力的精灵4后,大家发现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竞争已经没有悬念。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产品细节上,台风H都不是大疆的对手。
我们从自动避障和跟踪拍摄这两个重要卖点来分析。先说自动避障,其核心功能是识别障碍物。台风H采用了Intel提供的一套由彩色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激光组成的复合立体视觉系统。这套系统不仅能看见更小的障碍物,还能自动在障碍物中找出一条飞行路径。相比之下,大疆的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只能看见较大的障碍物,且无法在障碍物中灵活穿梭,只能绕开。但是,台风H的避障决策距离大约只有10米,这意味着如果开启自动避障功能,台风H的飞行速度就会降低到与自行车相当。而大疆的飞行速度是台风H的两倍,且能灵活转弯,实用性更强。再说跟踪拍摄,台风H实际上是跟踪了人手中的遥控棒上的GPS信号,而不是人本身。因此,如果没有GPS信号,比如受到干扰或在室内飞行,台风H的跟踪拍摄功能就无法使用。而精灵4则是通过摄像头识别人,只要看得见就能跟踪。除了在先进技术的实用性上存在差距外,从易用性角度来看,台风H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对手。以非常重要的一键返航功能为例,当你需要这个功能时,通常是无人机出现了问题,比如电池突然电量不足,或者图传和遥控丢失。此时,一键返航功能就像是救命稻草。如果运气好,无人机能够完好无损地飞回来;即使运气不好,半路坠毁,它也能尽可能多地飞回来,增加了找回的几率。作为市场上首款具备自动避障功能的无人机,台风H的一键返航功能可以说是非常迫切,它直接倒飞返回,但问题是它的3D视觉覆盖范围只有正面60度。相比之下,精灵4则更加冷静,知道要先掉头。在新技术产品细节上无法与大疆竞争也就罢了,别忘了,大疆还有专利壁垒。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和影视航拍领域建立了一堵全球专利墙,就像地雷阵一样,无论是昊翔还是其他国内外竞争对手,没有一家没有被大疆起诉过。因此,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与其说是竞争,不如说是大疆在对竞争对手进行压倒性的优势展现。大疆的市场份额不仅没有丢失,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这导致了一个结果:在无人机领域,一些有名气的公司基本上都意识到了,无法与大疆正面硬碰硬。例如,极飞科技就奉行“惹不起就躲”的原则。在2013年获得2000万美元投资后,他们直接转向农业植保领域,即使用无人机为农作物施肥和喷洒农药。极飞的心态是:我不挣大钱了,只求生存,珍爱生命,远离大疆。像极飞这样选择深耕某一行业的公司并不在少数,毕竟面对一个无法打败、无法惹怒的大疆,绕道而行是最明智的选择。事实上也证明,深入行业内部有很多好处。首先,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大降低。以极飞选择的农业植保领域为例,仅仅比拼无人机的性能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学习如何种植作物。不同农作物之间的施肥和喷洒农药的要求完全不同,例如施肥和喷洒的量、时间以及次数。相应地,无人机的功能也开始完全服务于农业种植,飞行的高度和速度变得不再重要,简单操作和避免坠毁成为了刚需。其次,利益链更长。行业专用无人机不仅仅是销售后就结束,厂家需要长期维护经销网络,提供操作培训和良好的售后服务,归根结底是要保证自家飞机的出勤率。毕竟,行业客户购买飞机不是为了闲置,只有飞行时才能盈利。因此,竞争对手仅仅依靠无人机本身的价格战,很难动摇已经培养好的客户群体。当然,这条路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每个人都在摸索中前进,赚钱并不容易,而且市场规模的上限也不明确。
总结一下,从2014年开始,无人机概念在资本的推动下变得非常热门,无人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面渗透到各行各业。同时,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持续火爆,整个无人机行业可以说是一片繁荣,市场的扩大为所有人提供了更多赚钱的机会。而大疆无疑是其中赚得最多的。那么,大疆究竟有多少钱呢?这么说吧,多到令人难以置信。虽然大疆不喜欢公开自己的财务状况,但因为2018年它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融资,所以不得不披露了2015至2017年的详细财务状况,包括收入、利润、现金和资产。一起来看看。从2015年到2017年,大疆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53亿美元、14.71亿美元和26亿美元,几乎每年翻一番。实际上,这个数字在一些消费基础大的品类中并不算什么。以2017年的26亿美元销售额为例,它比当年的魅族手机销售额还要少,只是小米手机的六分之一多一点。但大疆的利润率高达22.6%,而当时国产手机的利润率仅为3%。以2017年为例,大疆的销售额虽然只有小米的六分之一多一点,但其净利润却达到了6.37亿美元,比小米还要多。大疆的规模与小米相比如何?此外,大疆这三年的平均净利润/现金比和平均资产负债率都非常健康,令人羡慕。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佼佼者。关键是,大疆并不是只有这三年在赚钱,它年年都有盈利。根据公开报道和媒体采访汪滔的一些信息,我们可以得知,大疆从2009年到2014年的累计收入大约为9亿美元。2018年以后,虽然收入增长没有之前那么夸张,但平均每年至少也有35亿美元。再加上它超高的利润率,大疆长期拥有数亿美元的现金储备。那么,大疆用这些钱做了什么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包括但不限于研发更多技术、做更多的营销和开辟新的赛道。这些常规操作我们稍后再谈,先说一个非常规的操作:从资本手中筹集资金。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2018年那次大规模融资。具体筹集了多少呢?不多,10亿美元。通常,企业和资本打交道时,资本方会提出各种条件和要求。但在大疆这里,情况却颠倒了。因为大疆的财务状况非常好,想要投资的人太多了。大疆非常自信地表示,既然大家都想投资,那就竞价吧,价高者得。具体怎么竞价呢?投资人必须同时认购D类和B类两种股份。D类股份没有任何回报,而且三年后才能原价赎回;B类股份可以获得回报,但具体回报率由大疆根据营业情况自估自算,而且赎回需要提前向大疆申请,大疆同不同意还另说。举个例子,如果投资人想成功买入1股B类股份,就必须同时购买N股D类股份,这个N的数值取决于投资人之间的竞价。这种玩法看起来就像是不平等条约。即便如此,还是有近100个投资人对大疆表现出了投资意向,总计提出了30亿美元规模的报价,远远超过了大疆的预期。最终,大疆将这次竞价融资变成了淘汰赛。在这个过程中,大疆还提醒投资人不要相信内幕消息和内部员工友情价,声称能锁定投资机会的都是骗子。中标的关键就看投资人能配多少D类股份。经过20多天的多轮淘汰,最终D类股和B类股的比例定在了1.61:1。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中标的投资人之一,投资了一千万美元给大疆,那么其中D类股份占了600多万美元,B类股份占了300多万美元。600多万美元在大疆那里至少放三年,而且没有利息。这样的条件,你服不服?
那么,大疆打算如何使用这些资金呢?从2015年开始,大疆是这样分配资金的。首先,投入资金用于技术研发。我们之前提到,机器视觉已经成为无人机行业的下一个关键技术。机器视觉的背后,本质上是各种光学、热成像和雷达技术的竞争。大疆的做法是全面投入,毕竟不差钱,没有什么是整不起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光学成像技术。对大疆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无人机的避障和跟踪功能需要性能强大的光学摄像头和图像传感器。影视专业航拍领域的高性能专业摄像机,最终比拼的也是光学性能。但这块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形成了少数公司垄断的局面。大疆在这方面的做法是砸钱,具体分为两步:一是挖人,二是收购和入股。在挖人方面,大疆其实很克制,挖的也不多,基本上是把日本主要的相机生产商挖了个遍。我这里就列举几个我知道的名字:尼康产品设计专家塚本千寻、松下相机机身专家本庄谦一、三星首席研究员、前奥林巴斯部门副经理安田知长、索尼光学镜头研发专家小山高志。如果你查看大疆2016年以后公布的相关专利,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日本人的名字。在入股和收购方面,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大疆控股了瑞典的中画幅相机制造商哈苏。大疆看重的可能是哈苏在光学相机制造领域里的品牌影响力,为大疆未来的高端相机产品打开市场。从技术角度来看,哈苏手里的技术可能还不如日本厂家的实惠。通过这一系列的投资,大疆不仅实现了用于机器视觉的光学传感器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还推出了一系列用于影视行业专业拍摄的相机产品,如与GoPro直接竞争的灵眸运动相机、Pocket系列便携式口袋相机,以及如影4D电影摄像机,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影视行业的地位。
2. 热成像技术。在这块,大疆选择与全球热成像技术先驱美国菲力尔公司合作。我觉得大疆没有自己死磕这块技术的原因是:这个领域的技术门槛很高,用途相对单一,比如灾后侦测、生命搜救、防火等任务领域,热成像才是刚需。而在自动化控制决策中,现阶段几乎不需要热成像信号。因此,大疆选择与业内大咖直接合作,这无疑是一个划算的选择。
3. 雷达技术。在机器视觉中,雷达与光学摄像头同等重要,甚至在我看来,雷达比光学摄像头更重要。因为光学摄像头在面对雨、雪、雾等物理障碍时,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不同种类的雷达要么看得远,要么穿透障碍能力强,要么看得清、看得准,是光学摄像头的重要补充。与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少数大厂高度垄断的光学技术不同,小型商用雷达是过去几年才逐渐兴起的。虽然技术上存在差距,但也没有那么大。在这种情况下,大疆开始全面自主研发多种类型的雷达传感器。其中,激光雷达是一种使用激光探测物体形状、距离和速度的雷达。也许你对激光和雷达不太熟悉,但我保证你在大街上见过激光雷达。现在许多具有自动驾驶能力的新能源车上都装有这东西。它与车载光学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一起,构成了自动驾驶所需的完整视觉系统,是当前绝大多数自动驾驶方案的选择。至于少数坚决不用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方案,比如特斯拉,则是例外。
在无人机领域,激光雷达也是许多行业应用的刚需,比如测绘。无论是制图、救灾、巡检还是农业测绘,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如果使用光学摄像头,天气不好时无法工作,天黑了无法工作,距离远了效果差,数据处理负担重。而激光雷达只需一扫,就能瞬间获取地形、植被、地面建筑、空中障碍物和距离等所有信息。而且这东西在恶劣天气下也能工作,晚上也能工作,效率比光学摄像头高得多。按照大疆的风格,既然是刚需,那不自己搞就是不合理的。所以早在2016年,大疆就内部孵化了一家名为览沃科技的公司,专门研发低成本商业激光雷达。如今,览沃不仅为大疆无人机提供多种激光雷达,还为汽车行业提供雷达,大疆也借此正式进入汽车行业,成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但需要注意的是,大疆的激光雷达并不用于无人机避障,因为激光雷达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工作角度有限,不适合用于无人机避障。那么,用于无人机避障的是什么呢?答案是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是一种在汽车自动驾驶中也常见的成熟且便宜的雷达技术。它的工作距离、探测速度和精度虽然不及激光雷达,但胜在价格便宜、技术成熟,是许多低成本解决方案的雷达选择。然而,大疆的毫米波雷达还是有点科技含量和狠劲的。首先,这东西在无人机上是快速旋转的,可以覆盖很大的角度。一般在无人机上装两个这样的设备,就可以满足360度避障的需求。其次,大疆为这个雷达应用了相控阵技术。相控阵技术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控制发射功率和天线上的小发射单元的发射方向,实现对远距离极小目标的集中扫描,比如20米外一根0.5毫米粗的电线。相控阵技术本身并不是大疆的独门秘籍,它已经实用化很长时间了,只是第一次被做得这么小,小到可以安装在一架无人机上。但你需要知道的是,相控阵雷达的全尺寸服务对象通常是战斗机、导弹驱逐舰、反导系统等,它们对相控阵雷达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火控雷达。总结一下,大疆在技术上不仅在无人机的机器视觉领域达到了顶峰,还成功扩展到了其他行业,这次是前景巨大的汽车行业。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第二个方面——生态系统的建设。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它指的是第三方开发者基于大疆的硬件和大疆提供的软件开发包(SDK),在大疆的产品上创造附加价值。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想用无人机自动抓拍占用应急车道的车辆,那么这个流程大致如下:无人机满电起飞,自动飞到预定地点,拍照并将照片上传到服务器,电量低时自动返航,充满电后再回来,如此循环。第三方开发者可以通过大疆提供的SDK编写程序,让无人机反复执行这一操作,而无需人工操作。开发者可以通过销售程序赚钱,或者将具有该功能的无人机租给用户来赚钱。这就是生态系统创造价值的一个简单例子。那么,构建生态系统的难点是什么呢?首先是投资巨大。开发SDK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开发和维护,还需要编写文档和教程,并确保兼容性和安全性。幸运的是,大疆坚持做这件事情。
2015年,大疆发布了SDK 3.0,开始免费向所有人开放,包括手机端APP的SDK和无人机的SDK。2018年,大疆开放了专业无人机负载的SDK,全面欢迎第三方硬件。2020年之后,大疆开始向消费级无人机产品开放SDK。大疆强大而完整的SDK吸引了全球成千上万的开发者,他们利用SDK为各行各业开发专用程序,实现无人机的自动化,创造了大量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大疆从中获得的好处也很多,除了开发者的收入分成和第三方硬件授权费外,大疆还获得了很高的用户粘性。想想看,如果你是开发者,你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如何在大疆的SDK上开发,只要大疆的产品没有大问题,你还有什么理由转投其他品牌呢?转投其他品牌意味着重新学习、重新购买硬件。如果你是最终用户,你也不愿意更换,因为很多人都在使用大疆进行开发,开发者之间的充分竞争使得最终用户不会因为开发者数量少而支付过高的费用。关键是,在易用性的基础上,大疆硬件的价格只有国外同等性能产品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你说,哪个品牌得多有魅力才能让你宁愿花3到5倍的价格去买一个可能还不如大疆好用的无人机?怎么想都不合理,对吧?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第三个方面,也是最后一个方面——全球服务保障。对于只是把无人机当作玩具的用户来说,坠毁或丢失可能意味着损失几千块钱,心态好的用户甚至能说出一些颇有浪漫气质的话,比如“提控回家”、“原地放生”。但对于商业用户来说,坠毁或丢失就是灾难。要知道,商用无人机的价格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关键是很多人是用贷款购买的。别说坠毁或丢失了,哪怕是耽误了工期,损失都是巨大的,更不用说可能违约,那真是让人欲哭无泪。因此,无人机的服务保障非常重要,这不仅是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的手段,也是行业应用中不可或缺的刚需。但要建立服务保障体系,面临的挑战其实很多。首先,产品自身的质量和可靠性要过关,出勤率要足够好,否则增值服务还不够,只能给自己的产品问题擦屁股。其次,在销售目的地维护一个与销售额相匹配的服务团队,这与一般的电子快消品不同。因为无人机的商业用户比例很高,所以服务团队还需要精通技术,并能快速响应。
以大疆最大的市场美国为例。首先,大疆在美国销售的所有设备的基础保修与中国和其他海外市场一致,都是12个月。其次,所有消费类产品都可以购买一年或两年的增值服务,类似于Apple care,如果机器出现故障或丢失,只需支付一些费用就可以直接更换新的。大疆还针对手持拍摄类产品提供了全球联保,可以在20多个国家进行异地更换和维修。据我所知,在来自中国品牌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中,只有小米和大疆提供了全球联保服务。最后,大疆为所有商业产品,包括无人机、专业摄像机以及无人机上的所有挂载设备,都提供了企业保障。这种企业保障更像是保险,一年的服务费用可以承担五倍以内的损失,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最重要的是,企业保障提供备用机,不会耽误商业用户的工作。我为什么以美国为例呢?因为美国的人工成本非常高,企业如果做出承诺却不兑现,在法律和经济上都会面临严重后果。所以,一个公司在美国提供的服务保障水平非常能反映它的竞争力。那么,大疆的水平如何呢?绝对碾压,无论是来自中国的其他品牌还是美国本土的品牌,在保修条件和增值服务方面都无法与大疆相提并论。因此,在技术、生态和服务三个方面都拥有巨大优势的情况下,大疆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市场,都成为了难以替代的选择。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高速增长的行业应用领域,我们还是以美国市场为例,从2016年开始,美国的商用无人机市场增长率就超过了消费级无人机。2016年,美国总共销售了价值10亿美元的商用无人机。7年后,也就是2023年,美国的商用无人机销售额达到了72亿美元,6年间增长了7倍。大疆的具体市场占有率我没有查到,但美国当地的媒体和用户普遍认为不低于70%。而且请注意,这是在美国国防部和部分联邦政府机构完全禁止大疆之后的数字。更有趣的是,美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机构一直是大疆最忠实的客户。大疆在美国各州、郡、市的消防、警察、灾害、应急、城市和土地规划以及高校科研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长期超过90%。为什么这些机构偏爱大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需要设备出勤率高,在各种恶劣条件下都能可靠工作,而大疆是唯一能满足他们要求的选择。所以,当大疆的禁令影响到这些领域时,最支持大疆的却成了“体制内”的人,如警察和消防员。他们的抱怨在于,尽管他们爱国也支持国产,但仍需要可靠的设备。他们被要求购买昂贵的Skydio无人机,却得不到报销,而且这些设备连基本的出勤率都无法保证。他们认为,政府的决策可以有失误,但不能无视他们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疆的禁令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各地公共服务机构却在努力寻求豁免或延期。地方政府的反应更为强烈,他们积极寻找方法来抵制禁令,因为无数依赖大疆的私人承包商和小企业主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经济活动对政府税收至关重要。面对切身利益和缺乏替代方案的禁令,选择似乎不言而喻。值得一提的是,Skydio,这家美国本土无人机公司,正是推动大疆禁令的主要力量。它的创始人是一位退伍军人,以爱国者的身份积极游说,其目标是拿下军方订单,这从其向乌克兰军队提供的无人机中可见一斑。尽管Skydio的无人机价格昂贵,故障率高且维修困难,但它仍在努力提升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从1%增长到了3%。对于Skydio的未来,我们只能给予祝福。
自2006年成立以来,大疆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从深圳的一家小型航模作坊成长为全球无人机行业的领军企业。据行业报告估计,大疆目前在全球无人机市场中的份额超过七成,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更是高达85%以上。大疆的客户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其无人机产品不仅在娱乐和影视航拍领域受到欢迎,也在农业植保、电力巡检、消防救援、执法等多个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大疆在行业内的优势显著,但据IDC统计,到2023年,全球无人机市场的整体规模仅为334亿美元,市场规模较小,且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已接近饱和,商用无人机市场的年增长率也稳定在14%。面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AI技术的冲击以及不断涌现的竞争对手,大疆正在无人机以外的领域进行哪些努力?大疆又将展现出怎样新的发展面貌?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