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执法记录仪与智慧水务

发布时间: 2024-06-10 20:42:45

    根据《中国水务行业蓝皮书》,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水资源量占全球总量的 6.1%,但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相对匮乏。

    我国智慧水务行业处于探索阶段,行业保持稳定增长。2023年中国智慧水务市场规模达到了251亿元人民币,伴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逐渐加快,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智慧水务领域的应用层次逐步深化,中国智慧水务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AIoT万物智联,智能安全帽生产厂家,执法记录仪生产厂家,智能安全帽智能头盔头盔记录仪执法记录仪智能视频分析/边缘计算AI盒子车载DVR/NVR、布控球、室外高精度定位RTK/室内高精度定位UWB/蓝牙信标定位、智能眼镜智能手电无人机4G/5G补传系统,多源视频融合~融合通信~安全生产管控平台~大型可视指挥调度平台VMS/smarteye 。

我国智慧水务项目的开展主要由政府主导,政府相关部门和当地水务企业共同参与。这些项目通常由工程设备公司或智慧水务系统公司进行投标。以下为2023年部分公开招标项目,主要集中在智慧水务建设和运维领域。

我国水务行业数字化转型目前面临的四项挑战: 

业务理解不够深入

传统水务企业推进水务数字化转型,自身是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平台搭建能力的,只能借助于外部互联网软件公司。

优势:

这些互联网公司对数字化平台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开发实施经验,能够提供更可靠、更贴合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

这些互联网公司不仅提供最终的智慧水务相关平台产品,同时也将自身对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入理解传递给传统水务企业,有助于传统水务企业更高效的处理业务,进而推动数字化水务的改造进程。

缺点和不足:

一、传统水务企业往往注重稳定和可靠,对数据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而互联网公司则更加注重创新和效率,追求数据驱动的管理和决策。这种理念差异可能会导致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摩擦和误解。

二、互联网公司对水务业务的理解不够深入,开发的智慧水务平台与实际的业务场景存在一定的偏离,无法有效为传统水务企业真正赋能;传统水务企业的员工数据化素养和能力不足。

    水务企业对数据化的认知需要进一步提升,有针对性的引进数字化专业人才并组织内部培训,而软件公司也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耐心,更加深刻的理解具体业务,只有这样的双向奔赴,才能共同成功推动水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硬件设施落后

    要实现真正的“智慧水务”,不仅需要构建顶层信息控制等“软平台”,更需要依赖“硬智慧”在业务层面的支撑。“硬智慧”即“智能化应用”,只有依赖于大量智能硬件的集成支持,才能有效打破诸多的“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可视化。

    智能硬件在智慧水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结合具体水务应用的智能硬件往往需要进行定制开发,无法直接借鉴其他行业的解决方案。因此,“硬智慧”成为当前智慧水务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水务行业面临的关键挑战。

 标准规范缺失

    我国智慧水务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且缺乏顶层设计。由于标准研究的滞后,许多水务信息系统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各系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系统架构、功能模块等方面,还体现在数据格式、接口协议等关键技术细节上。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指导,水务行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难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

    我国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国家标准更加侧重基础通用,行业标准更加突出政府履职,地方标准更加聚焦地方特色。截至2022年底,备案行业标准7.8万多项;地方标准6.2万多项;自我声明公开团体标准4.9万多项;企业标准260多万项。

水务数字化的相关标准仍旧欠缺,标准体系亟待建立。为解决智慧水务标准缺失、滞后、交叉重复等问题,未来要系统梳理、全面布局、迭代进化各层级、各板块标准,指导智慧水务合规、有序建设。各地水务管理单位、水务企业、高校以及水务开发建设厂商等相关单位应积极参与到智慧水务标准体系建设中,打造兼具先进性与适用性的数字水务标准体系,引领智慧水务建设全面规范化发展。

创新发展的挑战

    智慧水务带来了水务行业的变革,但在运营模式创新、认知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也带来了挑战。

    传统供排水运营模式重构难度较大,业务与数字化流程尚未形成合力,数字化转型倒逼业务架构重构,运营模式创新提升任重道远;数字化转型将破除业务与机构之间的壁垒,推动水务领域实现全流程、全链条和全业态的数字化发展及挑战;先进管理理念、给排水工艺技术与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度不足,未形成多元化、多维度技术支撑体系,技术创新已迫在眉睫。

    准确剖析智慧水务发展中水务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正确运用数字技术,使之与水务企业基础设施、生产运营和经营模式相融合,及时总结智慧水务建设路径与实践经验,是未来打造水务行业新格局下数字水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面临缺乏顶层规划、各参与方融合度低、业务引领能力不足、监测数据质量难以保证、数据孤岛、管理碎片化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明确实施路径和预期效益,以探索水务管理运营新模式,提升智慧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从经验管理模式向高效智慧管理模式的服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