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北斗执法记录仪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 2024-05-20 21:41:17

一、建设背景

1、行业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彰显着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社区成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城市治理水平,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AIoT万物智联,智能安全帽生产厂家,执法记录仪生产厂家,智能安全帽智能头盔头盔记录仪执法记录仪智能视频分析/边缘计算AI盒子车载DVR/NVR、布控球、室外高精度定位RTK/室内高精度定位UWB/蓝牙信标定位、智能眼镜智能手电无人机4G/5G补传系统,多源视频融合~融合通信~安全生产管控平台~大型可视指挥调度平台VMS/smarteye

2、建设意义、必要性与紧迫性

为强化人口数据运用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海珠区2020年12月上线“电子户册”系统,在街开展未参保人员核查、解决劳资纠纷、发放财政补贴资金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2021年7月,海珠区区委十二届第185次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套开区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第65次会议)提出为解决基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数据共享不足、涉疫人员信息不全”的痛点、难点,海珠区政数局牵头开展人口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为目的,依托区政务大数据平台底座支撑能力,着力解决基层集中反映的人口数据无法留存、人口数据不够鲜活等问题,建立全区统一、动态更新的全员人口数据库和人员健康库“两个库”,打造海珠区人口数据资源池,达到打破信息孤岛、避免重复核查、减轻基层负担。

按照区委关于强化数字赋能,“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工作部署,海珠区主动适应形式发展变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方法,基于“人口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以“数字绣花”的功夫开展建设,力求赋能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城区治理“海珠路径”,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传统型向数字化转型,从静态、分散、低效向鲜活、集约、高效转化,全面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水平,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

二、建设内容

1、总体架构

平台充分利用广州市及海珠区已有的信息化成果,通过筑牢地图底座、夯实数据基础,联动市、区、街、社区四级资源,构建了“1+2+4+N”平台运行架构,即搭建一套地图体系、建立两种应用模式、打造四大核心功能、融合N个数据图层,以“一图知全态”的方式,为基层治理和科学决策等提供可视化数据支撑。(如图1所示)

 数字海珠一张图智慧化平台架构图

2、系统和平台

平台主要呈现3个特点:一是搭建多维度地图底座。平台采用了多图异构、多端适配的技术,融合了四种类型的地图:包括二维GIS地图、2.5维互联网地图、三维CIM地图以及自建的轻量化三维交互地图,构成了二三维一体的地图体系,支撑不同层级用户、不同作业场景的使用要求。同时对全区12万栋楼宇地址数据与8万余个单体建筑模型进行匹配和绑定,为不同层级用户、各类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应用场景提供支撑。二是嵌入多类型数据集合。联动市、区、街、社区四级资源,以人、楼、屋三大类数据为基础,整合了楼宇房屋、基层力量、人口、医疗资源等13个大类、116个小类,近704.9万条数据,实现了数据的高效落图、有序聚散、快速查询,推动数据应用从静态、分散、低效向鲜活、集约、高效全面转化。同时,平台应用了人流实时监测引擎,借助互联网时空位置大数据,可以实时监测当前全区及各个街道实时人数。三是承载多场景数据应用。构建任意行政区划范围的“底数精准查询、周边资源迅速关联、城市底册快速共享”的高效数图输出模式,实现地图应用由“可视”向“可用”转变,赋能人口排查、入户登记、疫情防控等城市精细化治理和服务。

3、典型应用场景

3.1 打造数字海珠地图底座,赋能区域治理科学高效。“数字海珠一张图”定位为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平台和核心支撑,充分利用市、区已有的信息化成果,依托人口大数据平台汇聚的大量数据,融合GIS地图、互联网地图、CIM地图,以及轻量化三维交互地图,构建数字海珠基础地图体系,实现从传统的“数据治理”向“数图治理”的全面提升,为各类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应用场景提供底图支撑。(如图2所示)

 数字海珠一张图智慧化平台总览页面图

3.2 构建数图联动应用模式,赋能基层治理精准施策。平台在构建了数据与位置、数据与对象、数据与模型的“数图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根据部门及基层治理的业务场景需求,设计出了以“图”为核心的“数图作业”和以“数”为核心的“底数统揽”的两种数图联动模式。通过城市底数与城市底图的深度交互融合,实现了“画图出数、数随图走、点图出数”的数图联动应用,推动了地图应用从“可视”到“可用”的转变,为各部门和基层人员在人口底数排查、入户登记、传染疾病管控等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数字化助力。此外,平台还围绕区委区政府关于统筹做好城中村综合改造提升的工作要求,聚焦城中村治理,特别是康鹭片区的精细化治理,借鉴康鹭片区第十网格作战图的制作经验,构建了“前后”衔接,集数据摸查、落图呈现于一体的康鹭智慧数字管理系统(如图3所示):克服“隔空飞地”和“单独匹配”两大困难,突破飞地问题重新设计了统计规则,突破落图规则问题重新设计落图关联关系,实现片区总览、底数汇聚、网格概览、楼栋分类、点楼出数五大功能,并构建了账户分级分类授权功能体系,实现了账户统一身份认证登录,开发了操作日志留痕、页面截图水印等安全防护功能,推动康鹭片区治理提质增效。

数字海珠一张图智慧化平台康鹭智慧数字管理系统体系图

3.3 打造数图应用特色工具,支撑数图应用场景设计。平台打造了数图应用特色工具,如全域搜索的精准查询定位能力、周边资源分析能力、不规则区域圈选能力、底册生成共享能力等工具能力支撑,实现了“城市底数精准查询、周边资源关联、城市底册快速共享”的数图应用效果,为传染疾病的防控决策、基层治理等业务应用场景赋能。(如图4所示)

数字海珠一张图智慧化平台特色工具示意图

3.4 拓展应用场景主题建设,满足不同业务场景需求。在赋能领导决策方面,平台圈画了海珠新活动文商旅融合圈、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示范区3大重点项目区域板块,中大纺织圈、海珠湿地、广州塔核心区等8个重点部位,以及分布在18条街道的21个重点整治区域,并立体化多维集成展示了重点部位、整治区域等的人、楼、房、企等各类要素信息,以辅助决策科学化、精准化。在赋能部门管理方面,建设了三个赋能部门专题:一是赋能经济部门,建设了重点项目主题;二是赋能住建部门,建设了工地项目主题;三是赋能应急部门,建设了三防主题。在赋能基层治理方面,一是深化了智慧社区专题建设,对接了“粤居码”、物联设备、“一本通”动态数据和“自建房”摸查数据,同时归集了试点城中村的三小场所、消防资源、视频资源、网格员等41类的数据资源落图入块,以智感围院、消防隐患排查等专题为侧重点进行了定制开发;二是打造了康鹭片区网格电子地图,实现了片区总览、片区底数、精细划格、楼栋分类、点楼出数五大功能。(如图5所示)

 数字海珠一张图智慧化平台应用场景主题示意图

三、创新应用

平台从数字孪生、基层赋能、实战管用的角度出发,搭建了海珠区全域覆盖的“轻量化、集成化、共享化”的数字孪生底座,实现了人口态势“实时观”、地址服务“精准查”等多项创新。

1、创新优势

坚持改革创新,利用新思路、新技术、新模式深化数据汇聚应用,打造“数图融合”的一张图。一是突破了地理信息底板模型限制。通过一定的标准规范,实现业务数据直接与模型建立关联,构建精细化、可视化、虚拟化城市信息模型,实现“人口,地块,房屋”融合组织管理,支撑更多应用需要。二是实现了数据的立体化关联。基于统一的数字底图体系,实现“区级-街-社区-楼宇-房屋-人员”等维度的立体化关联,为各类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应用场景提供支撑。三是构建了协调高效社会治理新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为基层社区人员核查信息、掌握人群流动情况赋能,实现特殊人员排查和预警,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传统数据治理向数图治理转型,构建“底数清晰、精准治理、精细服务、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模式。

2、技术优势

与以往我们开发建设的专项/单领域系统不同,一张图作为整个海珠区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平台与核心支撑,共实现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技术、性能突破。一是具备了强大的数据承载能力:承接了多线口、全领域、全要素的海量数据;二是实现了强大图上作业能力:适应了不同场景、不同角色的数图联动、图上圈选等需要;三是预留了强大的系统功能延展能力:能够叠加多维度图层、适应多个主题场景的赋能延展。同时,平台实现了地理信息全局纵观能力、数图融合一体化能力、数据输出高效化功能,力求赋能城域治理精细化、科学化、智慧化,探索“一图感知全态、一图指挥共治”智慧治理“海珠路径”。

四、推广价值

1、经济效益

实现“数”“图”同览,赋能部门管理高效化。平台拓展了多项部门自定义应用主题建设,提升了部门管理质效。在赋能经济部门管理方面:通过对接经济平台,目前共完成了222个重点投资项目及53个重点建设项目的落图,点击后可查看项目基本信息、投资和建设进展情况,以及部分项目实时监控画面,实现重点项目态势感知,一屏总览;在赋能应急部门管理方面:平台共实现了涵隧易涝点、易涝风险点、应急布防点、应急避护场所等图层视频监控实景、点位党政负责人等风险隐患点位信息的集中展示。针对应急突发事件,可即时查看突发现场实景实情,借助平台周边分析功能实时获悉突发事件周围有多少布防点等应急资源,辅助快速研判现场态势,赋能部门高效应急调度,有效减少经济损失。

2、社会效益

一是力求“数”精“图”细,辅助疫情防控决策科学化。依托平台的数据和地图体系,构建街道级别的人群分布热力图,实时展示和监测各街道人群分布情况,高效部署和优化疾病检测点位设置、物资保障及防疫人员力量调配等工作,为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保驾护航。根据病例轨迹及时在图上标注重点场所,精准定位涉疫区域场所和快速划分“三区”,并对区域内人口、应急力量、农贸市场、药店等各类城市底数要素进行快速展示、输出和分享,有效辅助了疫情防控科学决策。二是强化“数”延“图”展,助力基层治理智慧化。平台按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疫情防控、底数等模块深化各类数据汇聚支撑“智慧社区”专题建设。归集了试点城中村的三小场所、公共场所、消防资源、消防栓、视频资源、网格员、党员等41类的数据资源落图。通过补充粤居码数据并进行比对清洗,实现“人—楼—屋、人—业”数据要素强关联,做到了人员管理。通过接入视频监控、卡口等智感围院设施,实现一屏实时观览区域实图实景,一键实时查看统计人员及车辆出入信息,赋能基层突发应急处置实时化、社区治理智慧化。

3、用户满意

一是城市底图由“图片”向“工具”转变。在平台上开发了区域离聚划分、图上测距、图上标注等基础工具和底数归集、底册分享、周边扫描、全域搜索等特色工具,便于部门通过系统实现对封控区域内的网格划分、力量部署、流调数据上图等功能,开展调度工作。二是城市底数由“割裂”向“融合”转变。为打破信息壁垒,消除数据烟囱,平台横向汇聚了公安、住建、卫健、来穗等部门数据,纵向接入了市穗智管、市CIM平台、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区人口大数据平台等多渠道近400万条数据,并开展了数据与位置、数据与对象、数据与模型的全面治理,解决了以往“数”“图”黏性不足、联动不够的问题,实现了“数随图走,画图出数”的数图合一的联动作业效果。三是数字孪生由“可视”向“可用”转变。平台结合业务应用场景需求,开发了“底数可查询”“资源可关联”“区域可划分”等实用性功能,以“底图+底数+应用”共同构筑了数字孪生应用体系,达到“可见即可用”的实用成效。